引述
沿街叫賣的「M型社會」
「M型社會」賣遍台日韓,富裕年代,裝窮成為新時尚;部分媒體、小資、文青、左派朗朗上口。但是,有人求證過嗎?有嗎?有嗎?
一圖抵萬言,拔經濟學帝國騎士團的鬃毛不會讓你贏得聖戰,請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事實了!
資料來源:主計處網站→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→家庭收支調查→統計表→平均每戶相關細表→(年)→家庭戶數—按性別、年齡組別及所得總額組別分
PowerPoint 輸出的圖檔一份,底下九張圖表的清晰版。
大部分國家所得分布都呈右偏分配。命題一,如果存在「M型社會」,代表所得分布將集中在貧窮和富裕兩端,這樣的形狀我們稱為雙峰分配(有如M型)。
表一:我們先來看看近五年的家戶所得分布,縱軸為戶數,橫軸為家戶所得額。
![]()
說明一:部分分組資料採算數平均調整,並略去最後一筆資料——所得額五百萬以上家戶數(一則戶數不多,不影響結果;二則不易調整。)
說明二:很一般的右偏分配,沒有什麼不同。如果不清楚,下面五個圖分列二00五年~二00一年,家戶數按所得額分布圖。縱軸為戶數,橫軸為家戶所得額。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有M嗎?有啦,上面那一點點山頭;如果心中有M型,非得要找一個M來套的話。只不過為了這一點點山頭,掰出一連串熱鬧話題, city rumours 不死,益發推陳出新,難道不覺得很悲哀嗎?
命題二,如果M不代表所得分布,M代表所得分布的趨勢變動——中產階級往兩側陷落,貧窮戶數增加、富裕戶數增加(趨勢成M型之意)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趨勢!
一九九六年~二00五年家戶所得分布趨勢:
圖七↓家庭戶數按貧窮—中產—富裕三組分類(各組戶數,年趨勢):
![]()
圖八↓考慮家戶數每年持續增加,採用百分比更能反映各組所佔該年總家戶數比例(例:2005年富裕組戶數/2005年總戶數 = 33.599%)。
家庭戶數按貧窮—中產—富裕三組分類(百分比):
![]()
圖九↓家庭戶數按貧窮—中產—富裕三組分類,戶數百分比的成長率(各組第t期相較t-1期的變化幅度)。
譬如富裕組,二00五年的成長率等於:
(2005年富裕組佔該年總家戶數百分比 33.599% - 2004年富裕組佔該年總家戶數百分比 32.513%)/ 2004年富裕組佔該年總家戶數百分比 32.513% = 3.342%
![]()
說明一:如果「M型社會」這個命題成立,要得到「中產陷落,兩側攀升」的趨勢,那麼我們必須在最後一張圖(即上圖)得到AB兩個子命題:
A、「中產」這組家戶數成長率, (1.)不但低於零 (2.)並且長期、顯著地落在最下方。
(1.)小於零表示中產組的比例第t期相較第t-1期減少;(2.)趨勢必須長期呈現,才能顯示的確有某種因素主導了變化。B、「貧窮」、「富裕」這兩組家戶數成長率, (1.)不但高於零 (2.)並且為了滿足「貧窮化」的指控和幻想,「貧窮」這組的曲線必須長期、顯著地位於「富裕」上方。
(1.)大於零表示富裕組和貧窮組的比例,第t期相較第t-1期增加;(2.)單純看見所得中段的家戶數減少,並不能解釋什麼。可能是前段班的中產家庭向上提升,也可能是後段班的中產家庭向下沈淪。子命題A不成立,子命題B也不成立。即使在二00一經濟不景,最艱困的時候,也沒有發生「M型社會」。該年雖然所得六十五萬以下戶數大幅增加,然而所得一二五萬以上戶數也大幅滑落。
說明二:貧窮—中產—富裕分段點(六十五萬、一二五萬)依據為何。
觀察近幾年「平均每戶家庭收支依可支配所得按戶數十等分位分」,第三等位所得平均約落在六十~六十五萬之間,第七等位所得平均約落在一一三萬~一一七萬之間。而「家庭戶數按所得總額組別分」一表中,正好有六十五萬以下組距,以及一二五萬以上組距。
遂取六十五萬和一二五萬兩個分段點,當作貧窮(十等分之一二三組)、中產(十等分之四五六七組)、富裕(十等分之八九十組)的分界處。
(分段點的選擇難免主觀,要進行跨年比較,總必須錨定一個比較基準。當然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,底下提供原始資料檔,請大家按照自己的猜想嘗試看看,也許能夠拗出「M型社會」。)
說明三:只取一九九六年~二00五年資料的原因。一九九三年以前主計處公開的家庭收支調查資料格式,與一九九四年之後略有不同。(五等分位分、沒有「家庭戶數按所得總額組別分」的相關資料。)另外,一九九六年以前通貨膨脹率較高。
說明四:跨年比較便須考慮平減物價指數變動,一九九七年~二00五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依序是 0.89 1.69 0.17 1.26 -0.01 -0.2 -0.28 1.62 2.3 。考慮到無法掌握平減後的實際分組資料數,以及除了二00五年以外,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尚稱和緩,便不在本調查裡調整歷年所得數字。
說明五:以上皆使用家戶所得資料進行分析。若使用個人所得資料進行分析,最明顯的變動在「貧富差距縮小」!其餘相仿。原因何在?高所得家庭經濟主力多由兩人以上接近三人分攤;而低所得家庭平均僅有一點多人。
結論:家戶所得呈右偏分配(否證命題一),趨勢變動交錯(否證命題二)。甚至觀察近五年趨勢(圖八),貧窮家庭比例略少、中產家庭比例下降、富裕家庭比例增加,怎麼看都是欣欣向榮。不但沒有「M型社會」,反倒是部分中產家庭變成富裕家庭……那麼到底那些掛著「正義」招魂幡的胡說八道所為何來?
這些都不必搬出經濟學,也不靠修辭技巧唬人,證據躺在人人唾手可及之處,所用到的工具僅僅小學六年級的四則運算。當然,短短九年趨勢不一定能代表什麼,現在沒有「M型社會」不代表以後沒有。
然而社會如果有任何進步的意義,那是我們願意抱持著懷疑論的姿態,用科學去檢驗每一個貌似正義的話題,不管是反電磁波、反核能源、反全球化、反纜車興建、反油價上漲……還是「某某貧窮化」和「M型社會」。
事有其理,法有其則;分析事情最忌靠「感覺」,「感覺」除了幫助尋找繁殖對象,可說是地表上最無用之物。因此下回如果還有什麼情緒澎湃熱熱鬧鬧的話題,切記再三追問:「這是什麼?」、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、「還能怎麼樣?」,魔鬼都在細節裡,事實往往和感覺的相反。
提供:主計處原始資料整理出來的 Excel 檔,敝人才疏學淺,分析技巧有限,請大家下載回去試試看。